扫一扫,看手机版

2016年与2015年写作试题得分对比

2016年论证有效性分析原题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还是供不应求的。

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

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论证有效性分析(1~4案例)
论说文(5~9案例)

案例分析一

王同学:优秀,考生分数:25分

一篇似是而非的论证

首先,由2012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同比减少推不出我国劳动力的供应由过剩变成短缺。劳动力人口是可供劳动的总人口数,而劳动力供应则是相对于需求的相对数,绝对数减少不能说明相对数的情况,因为需求存在变化。此外,劳动力供应过剩情况缓减不代表劳动力就短缺,也可以是充分就业,此处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

阅读全文↓

其次,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无法说明我国大学生是供不应求。劳动力市场需求是劳动力的总需求,劳动力市场是多层次市场,大学生就业只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层次。两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具有的特征,局部未必具有。无法由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说明大学生供不应求。

再次,由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素质高,适应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就业来说明大学生就业难没有道理是不妥当的。整体素质是多方面素质,受教育程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此外,整体素质高,适应能力强也无法说明越容易就业,就业还要考察适配度等方面的情况,不是只是看素质和适应能力。因此,该推论有误,以此为论据来说明大学就业也就是不当的,何况,大学生之上还有博士等更高的受教育群体。

最后,由只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进行就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推不出就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方面的,该举措只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利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并不能直接推出结论,而且,该说法也与上文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说明相矛盾,解决一部分就业的问题,不代表就能解决所有就业难的问题。

综上所述,该论证存在诸多漏洞,其论证值得商榷。

田然点评

该篇文章首先4个点找点都正确,而且分析也都正确。按照笔者多年经验,4个点都找对且都分析对的情况下,起评分为22分。该考生多得3分达到25分,其原因如下。

点评全文↓

首先,该考生严格按照田然老师所教“引-评-析”三步式回答,答题规范。许多考生找点也对,但就是答题不规矩,没有按照规范套路答题,影响分数。规范套路可以帮助阅卷者迅速识别考卷对错,深受阅卷者认同。请大家重视本书第三章第七节所讲答题套路。

其次,该考生本身分析能力较强,分析表述更深刻。从第1点、第2点可以看出其回答问题不但指出错误原因,还试图给错误以更深刻定性(绝对-相对,整体-部分等),虽然有的分类未必准确,但是可见其思维能力。

答题正确且规范和分析表述深刻使得其从全部答对基础分22分之上又有加分,达到25分,名列老师收集的30余份试卷的第1名。

本篇的美中不足在于标题、开头、结尾等处理较为简单,标题只使用万能式、开头、结尾内容单薄。如果这三处再丰富到位,应该可以得到28分左右。因此可以看出,如果学好论证有效性分析,优秀试卷(25-26分)可以比普通试卷(15-16分)单从论证有效性分析就高出10分。

案例分析二

张同学:优秀,考生分数:22分

大学生就业真的不难吗

文中作者通过系列分析,试图证明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其论证有效性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如下。

首先,劳动人口减少345万并不能说明劳动力供应变为供不应求,因为决定劳动力供应情况的指标包括劳动人口和劳动岗位两个方面,仅从劳动人口下降,直接得出变为供不应求的结论是不妥当的。比如,如果劳动人口减少345万,而同时劳动岗位减少了500万个,那么依然是供大于求的现象。

阅读全文↓

其次,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并不能推出大学生毕业生供不应求。因为组成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博士生,技术工人等,假如在100个岗位里需求博士生20名,技术工人70名,大学毕业生10名,而同时有15名博士,20名技术工人,50名大学毕业生,则总体上虽然需求大于供应,但在细分领域,大学生仍然是供大于求的。

再有,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高,并不能证明其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受教育程度仅是影响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的一个因素,其影响有限。比如当下社会热议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主角,能在复旦读书,受教育程度不可谓不高,但其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显然是相当低的。

最后,调整高校课程设置,就业教育,鼓励创业,都是解决就业难的方法,但并不能说做到这些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还受到外部经济环境,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得出可以完全解决问题的结论显然过于武断。

综上所述,原文在文章的论证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缺陷,其有效性仍需加强。

田然点评

本篇寻找的4个点都是正确的,如果分析亦都正确,那么按照上篇所说,起评分为22分。果然其达到了22分。

点评全文↓↓

但是,为什么没有更高呢?——因为该考生分析不够深入。答题首先要找对,其次还要分析对,再其次还要分析深入。该考生做到了前两步——找对、分析也对。但本文通过举例方法替代了说理分析。这些举例不能做算深入的分析,只不过是简单的举例证明,没有触及论证缺陷的本质原因。相比上篇每个点都分析到缺陷本质,本篇的分析略显浅薄。举例固然通俗易懂,但毕竟不是对缺陷本质的客观分析,而是考生对自己的作答的举证而已。所以本文止步于22分。

当然,2016年普遍分数偏高,若在2015年,22分已然是高分。其实,22分所要求的“寻找全对、分析全对”也并不容易达到。2016年试题偏容易。对于本书读者,还是不能轻敌。考生首先应该以全找对和全分析对为主要目标,以22分作为主要目标。

案例分析三

李同学:优秀,考生分数:19分

一段有失偏颇的论证

上述材料,通过一系列论证分析,试图证明大学生就业并不困难的观点。然而其分析存在诸多漏洞,先分析如下:

首先,从劳动力减少不能推出劳动力需求从“过剩”变为“缺乏”。劳动力多并不代表过剩,少了也并不意味就缺乏。况且,虽然劳动力减少了,但有可能本来基数就很大,减少以后仍旧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不存在缺乏现象。因此,单纯从减少的数字就说劳动力从过剩变为缺乏值得商榷。

阅读全文↓

第二,通过空缺职位与求职人数的比值无法推出大学生供不应求。求职者中不光包含大学生,还有其他群体,比如农民工,硕士生,博士生或其他转岗人员,空缺职位多于求职人数,不能就得出大学生求职不困难,更不能说就供不应求。再者,空缺职位也不一定都由求职者来满足,这两者并非一一对应,有些企业的空缺职位只接受内部调动,根本不需要占用求职者数量。因此,仅通过空缺职位与求职者比例就得出大学生供不应求太过草率。

第三,受教育程度高,素质高等不能推出大学生比其他群体更容易就业。作者将受教育程度高,素质高的人类比为大学生,显然不当。受教育程度高,素质高的人不仅仅有大学生,还有硕士生,博士生,教授等等。从受教育程度高,素质高的人容易就业,就说大学生也容易就业太过偏颇。其次,受教育程度高,素质高的人,也不一定就越容易就业。我们经常看到农民工招不到人,但大学生待业的,农民工教育程度不高,但也可以是容易就业的群体,可见这个推断有误。

第四,只要调整专业,改变大学生观念,鼓励创业,就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过于绝对。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除了上述的制约因素以外,还可以根据当时劳动力市场,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等外因制约,所以,即使调整专业,改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也不能保证问题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材料想要得出大学生就业并不困难的结论还存在以上纰漏,仍需进一步严谨论证。

田然点评

该考生获得19分,其实4点都已经找对,其丢分原因是第2点、第3点出现分析错误,并非寻找错误,所以从22分扣减3分,得到19分。

点评全文↓

(22分是四点全找对、全分析对。这里分析有半数有误,理应扣减3分。其实本卷再给低点,17-18分亦可。毕竟这分析错误的两点还是错的很严重,所以判得更低分亦理所应当)

第2点,考生讲到空缺岗位未必由求职者满足,这显然偏离题意。劳动市场发布的空缺岗位,当然已经是在企业内部调动调配之外的需求。只有这些需求才会对社会公布,才会统计到空缺岗位里,所以考生的判断分析出现错误。

第3点,考生“教育程度高类、素质高的人类比为大学生,不恰当”的表述把错误类型引向“不当类比”。这错误地解释了原文错误。真实的错误原因是“推断不当”,而非“类比不当”,这里面根本没有类比,视为类比是错误的。

所以,虽然考生4点都找对,但是分析错误其中2点,故只得到19分。通常来说考生难免找错1点或者分析错1-2点,故得19分应认为是合格考卷。

案例分析四

黄同学:优秀,考生分数:16分

且慢草率下结论

现今大学生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吗?作者试图给出一个正面的回答。然而,其论证过程存在颇多不合理之处,现分析如下:

首先,论述者从“长三角地区”“2015年二季度”的就业数据,推出“我国大学生供不应求的结论”,这是值得商榷的。长三角、二季度的数据,只是一个不充分的例子,并不能够从中得到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结论,来说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长期均处于大学生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作者尚需补充更多的证据。

阅读全文↓

其次,论述者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则“整体素质越高,适应能力越强”,这是过于武断的。事实上,伴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些学生与社会接触减少,其整体素质与适应能力,恰恰相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近年来许多高材生的恶性刑事案件就是很好的例证。作者在此,显然忽视了这个相反现象的存在。

在此,作者在“适应能力强”的前提下,试图得到“大学生更容易就业”的结论,这是有失偏颇的。适应能力,并不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主要原因;就业更多的取决于如是否有工作经验、相关背景等更重要的元素。作者在此忽略了这些更重要的原因避而不谈,其论证尚需更多的证据。

最后,作者认为,“就业难”,是来源于“专业设置”,这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事实上,除了专业对口这一次要原因,成功就业更多的来自于诸如是否有工作经验等因素。此外,作者认为“鼓励大学生就业”则“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显然在此主观臆断了所有大学生创业都能够成功。这同样是过于轻率的,作者需要补充更多的证据来说明此问题。

综上所述,从论证者的论据中,并不能够必然推出现金大学生就业不存在什么问题。论证者尚需补充更多的证据来得出这个结论。

田然点评

2016年试题偏容易,16分只能排名末尾,通常年份16分只属于中下水平。

本文考生所写第2点、第3点本质对应考卷是同一个采分点,但是考生分成两点写,那么显然写得再好只能得到1次分数,这等于放弃整整1个点的找点分数和分析分数!(全文一共才要找4个点)。其次,考生第1点判定是论据的瑕疵,其实有所偏误。本句核心并非论据瑕疵,本句问题不大,而是该段另外两句才有错误——减少不能推出不足,整体不能推出部分。

点评全文↓

所以,等于该考生第1点的找和析本来就勉强得分,第2、第3两点又撞车,本身是同一点。故两处一小一大两个失误使其只得到16分。

当然要再次重申,2016年试题偏简单,各位同学今年复习模考时如果得到16分应当认为是合格、中游水平,不应定义为不合格。这个不合格定义仅针对2016年试题,在当年试题情况下,16分确实偏低。

案例分析五

刘同学:优秀,考生分数:21分

有差异才更美丽

从材料中“同一种声音不能和谐,同一个音律不能谱出旋律”,我们不难看出,保存个体的差异和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团队才能更加强大,更加和谐。

保存个体差异才能使团队发挥整体最大优势。团队成员突出每个人的优势,大家相互取长补短,才能使团队利益最大化。三国刘备团队最初刘关张三人屡战屡败,皆因只有武将缺乏谋士,后来三顾茅庐请到军师,才智有诸葛、武有关张,最终三分天下。试想,如果没有各自的优势,互补互利,那么刘备军团是无法与曹军抗衡的。可见,差异化使得团队更加强大。

阅读全文↓

反之,缺少差异化的集体是不会在成功道路上走长远的。一味追求一致,追求成员间的统一而忽略各自的想法和意见,势必不会有好的发展。商纣王一味地追求朝廷上下的一致看法,即对帝王的称赞与追随,而不愿意听到忠臣的不一样的声音,听不进去忠臣的谏言,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可见,只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团队长盛下去。

既然差异化这么重要,那么我们怎么做呢?差异化要求我们对问题有深刻地认识并且能有效地管理团队的差异化,使其更好地服务团队。例如京东商城走差异化经营路线,与其他电商的竞争靠的是搭建物流网络,而非单纯的价格竞争,最终才能在电商中脱颖而出。如果没有京东的另辟蹊径,那也许现在京东早已被淹没在电商竞争浪潮中。而正是京东的差异化,使得整个电商市场更加健康积极地发展。就像题目中所说的“同一种音律无法谱出旋律”。

然而,保持团队差异化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刻意地彰显个性,也不是忽视掉一致性,而是需要我们认清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团队才能使组织更加高效的运转。

正所谓同一个韵律不能谱写出旋律,无论是团队还是企业,只有保持、增加差异化,才能更加有生命力。

田然点评

总体来说,实话实说这篇文章水平不高,但是这篇文章是今年收集的30多份MBA考生试卷的最高分。其中重要原因是许多同学跑题,导致本来功底较好的同学,反而分数很低,无法成为高分作文。

点评全文↓

这篇文章首先非常切题,全文以差异化(即多样化)为主题,行文紧扣题目,总体按照考前辅导的套路结构写作,比较规范。其所举事例较为寻常、字迹亦不算美观,只是因为其审题立意准确,写作规范,所以在许多功底更好考生跑题的前提下,本篇作文分数更高,所以笔者定义其为“较好”,而非“优秀”。今年在大量跑题的情况下,想找到完全真实的考场优秀作文,确实较为困难。

我们可以看到后面有些文章无论内容、文采都要好于本篇,但是那些文章要么偏题、要么跑题,导致成绩反而不高。审题与内容颇有龟兔赛跑的意味。即审题跑题,内容再好亦前功尽弃。由此可以更加印证判断——审题立意准确才是基础和核心,只有建立在审题立意正确的基础上才有其它的一切。

案例分析六

龚同学:优秀,考生分数:17.5分

也多样也一致,也辩证也统一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 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也在于一致性,两者辩证而统一,互相支持,互为依靠。

“一致”,是多样性的基础,无论城邦、团体、家庭,皆因为统一的目标走到一起,也因为一致的规则而不越雷池,才能使大家一起前行。“多样”,则为一致保驾护航,有了多样性,才能让团队里的分工更加明确和精准,才可以不停的迸发出激情、灵感、创造力,无论是城邦或者团队,才能更稳健更充满生命力的走下去。所以二者需要相互作用,互为依托。

阅读全文↓

反之,缺少差异化的集体是不会在成功道路上走长远的。一味追求一致,追求成员间的统一而忽略各自的想法和意见,势必不会有好的发展。商纣王一味地追求朝廷上下的一致看法,即对帝王的称赞与追随,而不愿意听到忠臣的不一样的声音,听不进去忠臣的谏言,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可见,只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团队长盛下去。

反之,只有“一致性”缺乏“多样性”,就会变成专制,人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不会再有激情为了进步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城邦或者团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而只有“多样性”缺乏“一致性”,目标和大方向也就不再统一,即便城邦和团队所有成员能力都很强,大家也会因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或者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管理,导致“国将不国”、“家不像家”、团队也不再是团队的严重后果出现。因此,两者必须统一结合,才会达到我们的目标。

“多样”与“统一”的结合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能做到既保持“一致性”也不缺乏多样性呢?在这里无数的历史事件都给了我们很好的例子,就像我们最熟悉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团队”,师傅唐僧是团队的领导者,他给团队树立了“统一”的目标——去西天求取真经,而且他也为团队制定了相应的统一规则,若触犯,也会有相应的惩戒,比如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除此之外,团队里还有能斩妖除魔、能在关键时刻救大家于危难中的能人孙悟空,有能随时调节团队气氛、帮师傅做好“内部管理”的智者猪八戒,以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有力执行者沙悟净,完美的组合保持了团队的“一致性”和“多样性”,良好的结合让师徒四人最终能求取真经。可见,多样与一致,缺一不可,互为灵魂。

在实际生活中,“多样”与“一致”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无论在国家、企业、家庭中,两者缺一不可的结合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和惊喜。
综上所述,也多样也一致,也辩证也统一,缺一不可,相互支持。

田然点评

本篇文章应当定义为合格。

首先审题方面,文章基本切题,主题放在多样性与一致性关系上面。但是像本文这样质疑原文材料观点是具有风险的,并不建议尝试。其实本文文字功底好于上一篇,但是由于其立意放在平等地对待多样性与一致性,这与题干意义有所出入(题干更加提倡多样性),所以即使文字更好,只能分数偏低。

点评全文↓

其次结构方面,本文结构较为清晰,较好地使用了写作模板,清晰地展现了全文结构,结构上是可以的。

再次事例素材方面,本文事例素材较为匮乏,举例唐僧事例过于冗长,论说文应以议论为主,以记叙事例为辅,尤其是西游记这样人尽皆知的事例,更加不应该冗长地记叙。

综上,本文可以认定为“合格”,获得17.5分也在情理之中。

案例分析七

牟同学:优秀,考生分数:15.5分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 “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样性,即差异化,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本质。因此,我们要倡导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精神。

求同存异,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本质的正确认识。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尊重,才能得到众人支持,共同走向成功。例如,三国时期蜀国集团的董事长刘备,正是认识到求同存异的重要性,才能得到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才的支持,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基业。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两党放下了分歧,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最终保卫了国家主权,获得了抗战的胜利。正是求同存异的精神让他们携手合作,走向成功。

阅读全文↓

反之,如果没有求同存异的精神,就很可能走向失败。不同的声音正是一个团队进行反思、选择的基础。差异化是任何一项事业不可回避的特点。秦汉时代的霸王项羽,能力超群。推翻了秦朝暴政。但是他一味固执己见,听不得反对的声音,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最终丢了江山,丢了性命。可见求同存异的精神是多么重要。

既然求同存异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做到呢?首先,从思想上,要有慎独求阙的精神,敢于否定自己,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其次,从行动上,要尊重他人,留给别人说话的空间,打造公平民主的工作氛围。在制度上,要保证不同声音的表达机会,充分发挥辩证思考的优势。

当然,即使有了求同存异的精神,充分尊重差异化的客观条件,我们也要坚持原则和底线,只有这样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取得事业的成功。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正如这句谚语所说,我们要提倡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精神,共同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

田然点评

看到本题后,不少考生想到求同存异或和而不同这两个词。2016年多名同学写作求同存异,几乎分数都集中在15-16分之间,这是略微偏题的分数。由此可以判断,阅卷组认定求同存异已经与考题有所偏离。

点评全文↓

偏离的主要原因是求同存异是解决多样性和一致性问题的做法,但不是问题本身。举个极端事例,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做法,但勤奋和理想是两个不同话题。同样,求同存异是我们面对“同和异”的做法,即求取同,允许存在异。但仅论述这个做法,还是没有说清同和异本身的关系,没有说清多样性这个性质本身。所以,阅卷组认为求同存异偏题是有道理的。

由此给读者的借鉴是加强审题训练,切莫有“差不多”这种思维,认为考试既然自由立意,那么只要差不多正确即可。事实并非如此。切题,还是基本切题,跑题,还是严重跑题都有各自对应。阅卷评分标准并不模糊。因此,考生应加强审题训练的严肃性,端正审题、破题学习态度。

案例分析八

卫同学:优秀,考生分数:11分

教育之光长明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只能通过教育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教育对于我们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人类文明、道德准则及知识的传递方式,是对人们思想及行为的一种约束。教育,可以使原本复杂的个体达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这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圣先贤都把教育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夫子被人们尊称为“孔圣人”,各地都有为之修建的“孔庙”,以表达后人对孔子的尊敬,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教育工作最早的践行者,受到了世人莫大的尊敬与认可。

阅读全文↓

反之,如果不重视教育,或者实施了错误的教育方式,那么结果会是怎样呢?试想人类社会如果没有了教育,那么人们的观念及行为方式将很难达到统一,有的甚至产生了冲突,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既然,教育如此重要,我们如何才能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呢。 我们不能忽视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的教育之路才不至于跑偏,教育的成果才能更加高效。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惜三迁住址,远离那些有可能会干扰到孟子成长的负面因素,这些都是孟母为了能给孟子塑造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所做出的努力。

不过,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教育的统一性,也需要注意教育的多样性。正如材料种所言,“同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同一个音阶也无法组成旋律”。 教育的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综上所述,点亮教育之光,使之长明。

田然点评

本文属于2016年典型跑题作文——立意以“教育”为核心。试题材料话题核心显然是多样性,既可以只围绕多样性,也可以围绕多样性与一致性,甚至加入少量的教育角度,都没问题。但是单纯以教育为主题,抛弃多样性,显然属于跑题作文。跑题作文无论写作好坏,哪怕写作内容再好,也是流行语说的“然并卵”。跑题作文通常只有10-12分左右,个别跑题不多的可能到14分,基本已经是最高的可能。

点评全文↓

跑题可以避免。多数跑题同学都是轻视写作,认为中文写作无论如何可以凑足字数。殊不知,凑足字数确实不难,但如果跑题,直接骤失10分,悔痛不及。因此,考生应重视审题立意训练。审题训练花费时间较短,但意义重大,而且审题有万能公式可循。本书已给出PAY法则,可以适用所有试题,确保不跑题。

案例分析九

孙同学:优秀,考生分数:6.5分

创新是多样性的必然选择

亚里士多德曾说:一个城邦的发展必然由其多样性导致。这句话引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若要发展就必须要多样化,而要达到多样化的目的,创新乃必然之路。

推动发展,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我国有着优良的创新基础,伟人领袖邓小平率先提出“一国两制“的思想,使得大陆成功收复香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治国方针,使得创新和创业在制度和政策法规上都有了有力的保障。从古至今,用于创新而使得国富民强的例子不胜枚举,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大胆借鉴外族风俗,推行“胡服骑射”,终使得赵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阅读全文↓

反之,若不能突破旧思想和传统思维的局限,则会陷入后悔终身的失败之中。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率先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学说,但因为惧怕打破牛顿经典力学的传统,而最终使自己停滞不前。爱因斯坦发现了普朗克的研究成果,并且不囿于前人的理论传统,不惧挑战经典力学,最终发现了狭义相对论,并获得诺贝尔奖。正如美国著名的石油大亨所说:“若要想成功,就得朝着一条创新的道路走去,跟在前人的道路后面走是无法获得成功的。”

的确,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竞争加速的今天,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只有不囿于前人的思维定式,勇于追问,不断探索而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收到优于前人的效果。在我国传统经济面临转型的时代,许多老旧的行业面临突破困境的局面,只有找出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才能是我国的经济长久的立于世界前列,创新是成功者的佩剑,助他们劈开通往成功之路的经济阻碍,创新是深植根在奋斗热土下的根基,为创造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能丰富社会的多样性,多元发展离不开创新之路。

田然点评

本文6.5分属于超级低分。根据其他学生反馈,有的只写了一个标题和开头,都得到3.5分。本文考生写满700字,而且看着似乎内容不错,但是竟然仅有6.5分,为什么?这涉及另一个与跑题并列的严重问题——“套作”。

点评全文↓

所谓“套作”,即考生拿一篇成型作文直接套到试题之上使用。本文除开头、结尾联系多样化字眼之外,再没有多样化这个主题,而是通篇写普遍被考生准备过的创新主题,可以猜测,阅卷老师已经将其认定为“套作”的试卷。

跑题与套作的区别是,跑题是不小心写成了“别的”,例如本题写成教育,但是至少跟试题有关,无论如何有个辛苦分,10-12分。但是套作指的是投机取巧,直接把备考时准备的作文用到考场。这样的作文特点是——全文内部逻辑严谨,但就是跟试卷考题无关。这样的套作由于内在的完整性和外在与考题的无关性,非常容易被阅卷者识别。建议考生不要采取套作的方法。如果没有准备,宁愿现场写,也不要套作。现场写其实拿个16-20分并不难,但是套作则如跌入深渊,难以翻身。

6分与21分之间等于两篇英语都放弃,1/4逻辑题不做,1/5数学题不做。失去这些分数只因一念之差。请考生引起注意,务必跟住老师,扎实训练审题立意,考场认真对待。即使准备落空,也建议考场重头现写,不要投机取巧认为阅卷人任意判分,不会发现自己“文不对题”,切莫生搬硬套。

即使出现考题没有准备的少数情况,也应使用本书结构模板及写作素材现场构思。如果平时写作稍有训练,考场应急完成写作几乎没有障碍。因此,建议考生除审题立意练习外,对于写作结构的掌握、写作素材的记忆也应分配适当时间。只要准备全面,考场根据题目及时迁移、化用完全不是问题。

名师简介

田然写作偶像实力派导师

管理类、经济类联考写作辅导专家,多年担任大型辅导机构全国主讲人,拥有多年模考命题经验,对联考命题规律有深刻把握,授课风格亲切生动、朴实流畅,讲授技巧直击痛点、简洁实用,研究命题一针见血、直达规律,预测考题直白精准,妙手偶得。

 

2017田然都学网写作高分群

2017田然都学网写作高分群

该二维码7天内(11月10日前)有效